科乐美在21世纪初的“3D癌”

科乐美在21世纪初的“3D癌”

20世纪末21世纪初,科乐美当时拿下了卡通3D渲染等前沿技术,整个科乐美精神病一般的迷恋于3D化,极端打压本社的2D游戏,而且不考虑一些游戏在2D下的舒适体验,强行3D,导致很多游戏在当时强行3D化后搞得非常别扭,尤其是KCET(东京社)旗下的游戏品牌算是很早遭殃的一批。

首先恶魔城从N64时代的《恶魔城默示录》就一直想方设法搞全3D恶魔城,《默示录》的开发者是KCEK(神户社),也就是《月轮》的开发组。但是N64上面的两作《恶魔城》都没能像任天堂本社的3D游戏一样解决视角和锁定问题,导致《默示录》玩起来动作十分蹩脚,打击感也犹如在抽空气一样,在整个恶魔城系列里都不算什么出名的,其实直到《月轮》,神户组都没能解决人物动作僵硬和视角的问题(哪怕2D恶魔城也是这样)

然后DC上的《复苏》(被取消)也是这么一个套路,复苏直接采用了海外制作组+日本制作人制作,基本就是《暗影之王》的预演,剧情很无语的设计为“穿越剧”:某个年代因为没有称职的贝尔蒙特族人能干掉德古拉,于是一股神秘力量把两个时代的贝尔蒙特族人召唤到了这个时代,双主角一个是19世纪摆烂当佣兵的维克多·贝尔蒙特,一个是名古屋社创造的,导致阿鲁卡多“喜当爹”的索尼娅·贝尔蒙特(IGA对这个设定深恶痛绝),而德古拉居然还有一个吸血鬼女情人,可以说这些设定全部都戳到了IGA的愤怒点上,而这作最后也由于日本制作人和海外制作组的协调不佳一直跳票到了取消,通过后来泄露的测试碟看来,《复苏》也是《默示录》那样的操作,总体还是“抽空气”。

而IGA这边,普遍认为IGA当时的想法是在PS2做《月下》级别的新作,总之应该是素材都准备好了——《白夜协奏曲》大量利用了《月下》的素材可以看出对方确实有这种想法。但是科乐美依然是逼着IGA去做3D恶魔城,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PS2上到最后也没能上一作精美的2D银河城式《恶魔城》,而是《无罪叹息》和《暗之咒印》两作实验性质的3D视角恶魔城,尽管IGA尽全力把“银河城”要素揉进3D视角恶魔城中,但毕竟银河城的很多要素和3D视角不搭界,最后的结局就是两作全做的很一般。

同时遭殃的还有KCET做的《心跳回忆3》,在当时科乐美重金强行上刚刚才开始在业界应用的卡通3D渲染,最终搞的画面跟塑料娃娃似得,大量玩家无法适应,直接导致该作暴死。之后《女生版》又往回找补做成2D的,算是保住了心跳回忆这个品牌,但是男性向的心跳回忆从此一路下滑,再也无法东山再起,制作人齐藤干雄也被科乐美一路打入冷宫

而《月下PLUS》最后则是挤到了GBA等掌机上,《白夜》虽然用了不少《月下》的素材但劣化的不成样子,尤其是BGM更因为容量问题只能让title和片尾曲保持GBA本身的音质。之后科乐美就强行让2D《恶魔城》憋在掌机,原本还算知名的《恶魔城》IP一下子就没落了。本来2008年IGA他们还想在PS3/XB360制作一款以阿鲁卡多为题材的3D恶魔城,应该还是继续想做《月下PLUS》的梦,但最终结果是整个项目变成了《暗影之王》,而《暗影之王》在模仿当时热门的ACT游戏(如《战神》)的路上越走越跑偏,这时候IGA的“1999大战”的设想又让科乐美看到了“60帧高清流畅的2D银河城”的商机,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强行改成了联机游戏《绝望的和声》,成了NDS游戏素材的高清化废物利用,然后——IGA跑路了。

其实很多玩家说如果把《恶魔城》真正的3D视觉化,有一款游戏最能达到这种标准——《黑暗之魂》,但是恶魔城真的做成《黑暗之魂》那样,恐怕难度甚至要超过《黑魂》一大截,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玩家会因为难度原因越来越少。

最终《恶魔城》系列还是死在了那个业界什么都非要3D的魔怔时代,哪怕他能挺到现在2D独立游戏复兴,也不会死的那么惨。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